如何指导初中生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
2024-12-19 - kblog
作文教学,历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是一块“硬骨头”。在期末检测中分值占35—40%,所以,又是一块不得不啃的“硬骨头”。老师难教,学生难学。人们经常听公开课、示范课等,很少有老师选作文教学,除非是被指定。就是被指定上了,课堂上也不可能完成写作,最多只是完成一个片段,所以,也起不到观摩的作用,交流起来也有难度。
要教会学生写好作文,非一日之功。这要依靠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感悟,对生活的观察,对素材的提炼,对语言的驾驭的能力等各种因素,综合发挥效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写作的要求共有八点,提得很全面,很具体。其中第二点这样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他们受家庭的影响,对课外书籍的阅读相对城里的学生薄弱,知识面较窄,语言比较贫乏,写作有些困难。即便写了,也显得干巴巴的,没一点真情实感。老师一看开头就知道后面要说什么。学生不会观察生活,闭着眼睛瞎编,你叫他写妈妈,基本上都是妈妈背自己上医院,看着她豆大的汗珠,我的眼泪出来了;叫他写老师,一定是老师的白发,我犯了错误老师没批评而是给我讲道理。看第一篇可以接受,第二篇,可以忍受,多看几篇就让人大倒胃口,忍无可忍了,这就是现在老师们戏称的“新八股文”。我想就如何让初中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学生多读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首先是充分利用教材。老师应该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范文让学生大声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取材,尤其是同一主题的文章多找几篇进行比较阅读,看看表现同一主题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取材。比如,同样是写母亲,朱德写《回忆我的母亲》,选取的是母亲除了煮饭,还要种田,喂猪,养蚕,把“原本连地主看也不看的饭食,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还自己纺棉织布给孩子们做新衣服,“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而林莉的《小巷深处》的选取则是母亲为了女儿,瞎着眼,在“毒辣的阳光”下卖冰棍,把皮肤晒成了“古铜似的颜色”,当女儿嫌她丢人时她选择请别人给女儿送钱送好吃的而自己躲在暗处。让学生明白,写母亲不一定非得是在你生病的时候背自己上医院,不同的母亲她们所做的事是不一样的。其次,老师还可以选一些课外的美文,特别是同龄人的作文,不光是深情并茂地念给他们听,还要举一反三,教他们学习别人表现某个主题用的是什么材料,这些类似的材料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果有,会不会跟别人用的一模一样?别人用的是这个材料,我们则可以用另外的材料。我有个学生叫张潇文,他喜欢上作文课,我每次给他批的作文他都会认真去看并喜欢捉摸。有一次,我在《作文通讯》上看到一篇作文叫《瘦的烦恼》,我觉得写得非常好,就念给他们听。这个孩子很有感触,他对我说:“我以为只有我们这些胖子才有烦恼,结果瘦也有烦恼。”我就抓住这个机会,问他:“同样是烦恼,你跟他的烦恼一样吗?”他说:“肯定不一样啥!”我趁机鼓动他:“那你为什么不写一篇《胖的烦恼》呢?”我看见他非常兴奋,经过几番修改,果然写了一篇《我胖,因此我苦恼》的作文,非常成功,绝对让许多胖孩子有同感,后来这篇作文在《作文通讯》上发表了,编辑还对他作了后续采访,写在“点击小作者”栏目。以后他的作文就顺了,绝对的有真情实感。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成为一个有心人
学生的生活范围相对狭窄,几乎永远是几点一线,缺乏色彩。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的深厚的情思来。”我们的写作课应向生活“开放”,求教于生活,让美好生活本身去触动学生写作的灵性。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不会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往往让一些事物、事情从身边悄然而过,而不会去牢牢抓住。只有让他们学会了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取材,文章素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前两年,我校大门口有位一条腿的爷爷把接送孙子上下学当成他的事业来做;我校即将退休老师胆结石手术后,背部还直不起就来上课;患有心脏病的同学金永健靠师生、社会好心人、政府捐助才得以完成手术,家里十分困难,但在“助残日”这天,他爸爸却拿出20元钱来到学校的捐款现场,以此来表达他对学校师生,对社会好心人的回报;患癫痫的姜益梅同学发病,老师又扛又抱,又是买水又为她打扇……,生活中有写不完的东西,我们的学生却视而不见,非要瞎编,编的结果是千篇一律。我们做老师的就要把这种观察生活的方法教给学生,要在课堂上公开讲师生都看得见,学生却没感觉的事例,让学生学会做一个有心人。其实,观察生活不需刻意,关键得有心,让他们在写作文需要材料时主动在记忆中去搜索。
为了尽量让学生的生活丰富起来,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书法比赛、钉钮扣比赛、看坝坝电影、试演课本剧等,每次活动下来,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写下来。现在的老师责任很大,尤其是安全压力,我们只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要写《春天》的作文了,老师只能拿几根刚发芽的树枝到教室,让孩子们看,对他们说:“同学们,看见没有,春天已经来了。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枝条,写一篇歌颂春天的作文吧。”学生会写得怎样,结果可想而知。春暖花开,带学生去踏青,让他们自由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这是让学生观察生活最行之有效的办法。2007年4月,在学校安全干事护送下,我与班主任,在校领导千叮咛万嘱咐中出发。在老师们提心吊胆中,孩子们来到郊外,他们快活像一只只小鸟,不断地传来惊喜:“麻柳树发芽了。”“野花开了。”“快看,河里有人捉田螺。”“哇,油菜花好多呀。”“……”孩子们才真正感受到春天来了。一篇篇《赞美春天》的作文在他们的笔下诞生。我还鼓励学生多看一些动画片、大风车、新闻等电视节目,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社会多了解一些。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造八股文”。
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呢?这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和培养,学校不远的社区大门两旁开满了胭脂花,我就让学生观察胭脂花,并写出观察日记。学生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走一段长长的路,我让学生把自己在路上所见所闻和周围的变化,写进日记,学生有的写路边又新设置了垃圾筒;有的写路边的村民新修了许多小洋楼,学校操场上还设置了篮球场;有的写农村人也买电冰箱、空调了;有的写春天来了,路边的小树吐出了嫩芽,挺直了腰杆……刚开始是有意识的要求,渐渐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真正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只要是来源于生活的作文,肯定会有真情实感。
三、让学生这会筛选使用材料
生活中的事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我们不能都把它拿到作文里来,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筛选使用。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写作文之前先说。第一步,确定主题。第二步,让学生说符合这个主题的可以用哪些材料,几个学生可以说出几个材料。第三步,让学生大家来选哪些材料可以采用。比如,有一次的作文,要表现母亲节约的主题,让学生说出哪些材料可以表现这主题,有的说我母亲穿我不穿的校服,有的说母亲把洗菜的水存起来冲厕所,有的说我母亲衣服不烂不会买新的,……材料多得用不完,学生自然会想自己的母亲是如何节约的,事例不尽相同。但有个学生说:“我母亲一天只吃两顿饭。”同学们哄堂大笑,说:“这不是节约,是自残。”学生已经学会了筛选材料了。
四、让学生学会把“新八股文”改得有真情实感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作文有好有坏,老师可选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大家来提意见,大家说怎样修改,让不会作文的同学受点启发或刺激。我有时在评讲作文时,专门找一篇特别“八股”的作文,或干脆加工成“新八股”作文,然后读给学生听。“……,我的妈妈十分爱我,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背着我就往医院跑,豆大的汗珠……”,我刚念到这里,就有学生开始说了:“好假哦。”学生的思路按我预设的程序在走,我暗自高兴,马上放下作文本,问:“假吗?”几乎全体同学都拉长声音回答:“嗯——”我看时机已经成熟,马上又问:“怎么假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又是上医院。”有的说:“如果是冬天也有豆大的汗珠吗?”有的说:“后面肯定还会写我看妈妈的头发里已有了白发。”“……”其实,这是我故意加工的“新八股文”。学生开始反感这样的作文了,这是好事。于是,我问大家:“有谁生病让妈妈照顾过的?”举手的人一大片,我让他们说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照顾自己的。有的说:“我小时候输液又哭又闹,妈妈抱着我,爸爸举着输液瓶在医院的坝子里逛了两个小时。”有的说:“我输液时,护士老扎不准血管,我哭多久我妈妈就会哭多久。”有个学生说得很感人:“我生病在乡卫生院住院,身上睡痛了,想斜靠一下,枕头又矮,床又摇不起来,棉被又只有一床,结果妈妈弓着背让我靠着,我觉得很舒服很快就瞅着了,一睡就是小半天,等我醒了,妈妈的背都直不起来了。”同学们听完都默不作声,显然是被感动了。我最后总结:“同学们,是不是写妈妈照顾生病的我一定要写成先前那篇作文那样?”回答是否定的。然后,叫同学们来给这篇作文提修改方案,学生提了很多建议都是可取的,我相信学生对于如何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有了真切的体会。
老师还可以找一篇次好的,精心修改后作范文念给大家听,让他们了解这样的作文怎样写。
总之,我认为让学生学会了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会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充满盎然的生机。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努力做到:在学生写作陷入困境时,要激发起他们兴趣的火花,点燃火花以后,还要帮助他们燃起“真情实感”的火把,并使之越烧超期旺,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 END -
写作方法:百里挑一选材_2000字
材料的选择不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古人云良桐方能斫美琴。特别是对那些看起来比较新鲜生动的材料,不考虑是否有助于表现主题,统统塞进文章,结果带来了庞杂堆砌的毛玻其实,选材贵在精而不在奇,贵在特而不
如何写好故事新编
鲁迅有一本小说集叫《故事新编》,作品多数是在 博考文献 基础上, 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