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练习题(十八)

2024-12-20 - kblog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 辍耕之陇上。

  3、 奉之弥繁。

  4、 侵之愈急。

  5、 子孙视之不甚惜。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 汝识之乎?

  8、 可以知之矣。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文言虚词练习(十八)答案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二、BF(A这 B助词,提前宾语 C往,到……去 D助词,不译 E取独 F助词,提前宾语)

  三、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 END -

70

文学常识:汉赋四大家_2000字

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都有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文誉其名。司马相如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的风格,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杨雄《甘泉赋》、《

高中语文会考文学常识复习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和散文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和《松堂游记》等。2、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