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灵隐寺》

2024-12-21 - kblog

  灵隐寺

  宋之问

  鹫岭郁���i, 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 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 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 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 看余度石桥。

  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武林山下,始建于东晋时。《淳�v临安志》说,在东晋咸和元年(326),印度僧人慧理,看到这座山,惊叹道:“此天竺国(古印度)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筹建了灵隐寺。

  “鹫岭郁���i,龙宫锁寂寥”,鹫岭,即印度灵鹫山,这里借指飞来峰。���i,山势高峻貌;冠一“郁”字,见其高耸而又俱有葱茏之美。龙宫,相传龙王曾请佛祖讲经说法,这里借指灵隐寺。寂寥,佛家以“清静”为本,冠一“锁”字,更见佛殿的肃穆空寂。这两句,借用佛家掌故而能词如己出;先写山,后写寺,山寺相映生辉,更见清嘉胜境。“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诗中名句。入胜境而观佳处,开人心胸,壮人豪情,怡人心境,它以对仗工整和景色壮观而博得世人的称赏。据说这两句诗一出,竞相传抄,还有人附会为他人代作。接下去,进一步刻画灵隐一带特有的灵秀:“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传说,在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秋爽时刻,常有似豆的颗粒从天空飘落,传闻那是从月宫中落下来的。天香,异香,此指祭神礼佛之香。上句写桂子从天上飘落人间,下句写佛香上飘九重,给这个佛教胜地蒙上了空灵神秘的色彩。

  写诗如作画,要有主体,有旁衬,有烘托。诗的前六句是诗的主体。下面八句是写诗人在灵隐山一带寻幽搜胜的情景和感想:“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四句是说,诗人在灵隐山上,时而攀住藤萝爬上高塔望远;时而循着引水瓠木寻求幽景名泉;时而观赏那迎冰霜盛开的山花和未凋的红叶。这四句虽为旁衬之笔,但通过对诗人游踪的描写,不是更能使人想见灵隐寺的环境之幽美吗?“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是说自己自幼就喜欢远方的奇异之景,今日有机会面对这惬意的景色正好洗涤我心中尘世的烦恼了。“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座落在浙江天台县,天台山的�A(yóu由)溪上有石桥,下临陡峭山涧。这两句,乍看似乎离开了对灵隐寺的描写,而实际上是说因游佛教胜地而更思佛教胜地。乍看“若离”,而实“不离”。这种若即若离的结尾,最得咏物之妙,它很好地起到了对灵隐秀色的烘托作用。张炎在《词源・咏物》条下说:“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看余度石桥”不正是诗人游兴极浓的艺术再现吗?以一幅想象中的游踪图结束全篇,给人以新鲜之感。(傅经顺)

- END -

125

文学常识:汉赋四大家_2000字

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都有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文誉其名。司马相如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的风格,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杨雄《甘泉赋》、《

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桂香多露�`,石响细泉回。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I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何当